走向那棵树
走向那棵树
润睎轩走向那棵树
润睎轩
在我思考人类的死亡时,往往会将自身与他人的死亡感受完全分隔开,就像我与他人之间的死亡永远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沟壑。这沟壑足以隔绝全部的悲伤与哀痛,但是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我究竟包括着什么?
在意识到这点后,他人的死亡就已悄无声息地接近到我身边,这时我才发现那所谓的沟壑并不存在,进而又发觉死亡的含义是纯粹的、没有形态的。一旦他人的死亡被自身所接受了,那么身体中就仿佛某个无法言语的部位也随之消失留下一个空缺。这份空缺只能让随着时间的消逝,渐渐的遗忘或是熟悉,只不过这个过程无比的漫长,有时它的时间几乎是一生。
而怀着这份想法的我,在无意间走过医学楼层时发现了这本书。从一个医生的角度,或是生者与逝者最频繁接触的一个角度,来描述死亡这一概念的书籍,进而借阅并且一页页的读完,从而感受到死亡的另一种角度。
“潜意识里,我们每个人都坚信自己不会死。”
弗洛伊德
人们会为旅行做好准备,会为考试做好准备,又或者是为饮食做好准备,但几乎没有人能为死亡做好准备。毕竟死亡对人们而言离得很远,像是地平线尽头的一颗树,只能远远地看到它的轮廓,然而在人生行进的脚步中,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,慢慢的从风中传来的叶片在阳光中蒸腾的气息,渐渐的看清树枝的缓缓摇晃的动静,直到最后可以伸手触摸粗糙的树干,这并不是很远。
树后面有什么?树后面的风景或许是浮沉着日落金霞的海洋,也许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其中流淌着清澈的溪流,又或者是弥漫着潮湿团雾长满藤曼与小花的山谷,但却也可能是什么都没有。这一点没有人能确定,也没人能说清自己会看见什么。人们并不是自己选择走向那颗名为死亡的树,只是被动的走近,不管有没有做好准备。
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循序渐进的加深了,在刚开始时她也如人们一样,对死亡毫无准备。在医学院解剖尸体时,她刚开始时恐惧的是人类机能停止后的身体,但再往后时她发觉了令她感到恐惧的是死亡,只不过不是他人的死亡,而是自己终将到来的死亡。但是随着她对逝去的人生平一点点的了解,她感受到了原主的过去,哪怕是疾病缠身却也能乐观的生活下去,并在死后将器官捐献出去。
这份面对死亡的答案让她不在恐惧那份未知,不过这或许不是唯一的答案,但至少也算一份不错的答案。在接下来的行医生涯中,她看过无数次病患的逝去,但都只让她的心里产生轻轻的涟漪。直到她所亲身照顾的临终患者面临死亡时,她才真正的面对他人的死亡。正如上文所说的他人的死亡似乎和自身有着很深沟壑,但他人和自身又有着沟壑吗,接受了他人的记忆却又像填平了这个沟壑。
在朱丽叶和约瑟夫二人的故事中,她选择了倾听并接受,她所触摸的朱丽叶并没有给她太多的回应,只是沉没在寂静的眠海之中。所有的故事都是约瑟夫所讲出的,哪怕她并不是真正的看见过往的故事,但她还是潜移默化的接受了。
朱丽叶消逝在那个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夜晚之中,在她死亡的那一刻暴风雪似乎停住了,只有街道上的雪花闪烁着微光,约瑟夫不知用了什么方法,在风雪交加的深夜来到了医院,他和朱丽叶做了最后的告别后,便离去在那黑夜之中,或许那一刻他的心已和朱丽叶的心一同停止了跳动。
回到自身与他人死亡中的沟壑,我认为在自身和他人相处久了之后,他人与自身的沟壑将会被一种良质给填满,拉近两人的关系产生新的联系。但随之也带来了另一种问题,那就是他人的死亡将与自身所绑定。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的,人的潜意识里自己不会死,但是他人呢?所以当沟壑消失了,他人的死亡也不再能被自身潜意识所忽视了,或许他人对死亡的看法并不是悲伤的,但是自身对死亡的看法会是如何呢。
所以作者在书中想阐述的事情,无非是死亡无可避免的,他人距离树的距离是能被后者所看清的。前者不管有没有做好准备,但终究会走到树下,而后者就只能看着前者消失在树后,感觉到自己距离树又更近了。。。
若是一个人的死亡是不留痕迹的离去,那么曾经的欢乐终归一起消失了吗,记忆是否也会终会落满尘土呢。从见证了多次离别后,作者发觉若是让悲伤将伴随着他人的消逝变得更加深沉的话,那么就是全然否定了死者的意志。如同多年老友般的临终者,作者给予了他们温柔的关怀,哪怕他们与作者所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,但却也让他们感到了莫大的力量,这份力量足以让他们做好一点点准备。
人们所害怕的不是死亡,而是一个人走到树前,独自面对树后的未知,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。。在人类不长不短的岁月中,死亡一直是被无言的薄纱笼罩的,所有人都将它视为最后的结局。但是一场表演、一首歌谣、一篇电影,一本书籍等等,不计其数的结局难道又能将先前的一切归于虚无吗。
或许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,但在慢慢消逝的时间之中,将人们拉出窒息的虚无并不是那棵树伸出的树枝,而是数以万计的前者。他们留下的故事所化作的绳索,足以让人们不至于淹没在那虚无的沼泽之中。前进的旅途虽然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的,但少数的他人相伴却如寒夜中的薪火、烈日下的甘泉,让人摆脱那拖拽脚踝的疲倦。
死亡并不是敌人,它反而像多年不见的老友,可能会提前到来,也可能会无声的到来,只要知道它终究来到。只有真正的面对死亡,才能摆脱那种未知感带来恐惧。做好准备,投身于自己所专注的事情,留下自己的故事、足迹,让后者看前进的路。
并且记住他人的相遇,并互相感受到关怀。不是每个人都能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慌,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受他人的关怀,哪怕是微乎其微的烛火,却也能驱散那片迷雾,让人看清周围的景色,不至于迷迷糊糊走到树前。